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援滇干部辛敏行:在“善洲故里”续写西安交大人的奋斗故事
发布时间:2023-07-22     作者:药学院     浏览量:

2021年7月8日,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教师辛敏行抵达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这是他第一次来到施甸县。作为西安交通大学派驻施甸县的第七任挂职副县长,在这脱贫攻坚取得伟大胜利、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的开始之年,他深知责任在肩、使命在肩。抵达之日,他在自己的工作日记扉页写下“不忘初心,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誓言。在施甸的2年时间里,他以强烈的责任感投入到施甸县巩固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工作中,把自己彻底融入到“善洲故里”的振兴建设事业里。

因地制宜兴产业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发展产业,如何找到一条能够提升山区农民收入的产业之路是头等大事。初到施甸,他就马不停蹄地对全县农村情况进行全面调研,半年时间几乎跑遍了全县13个乡镇的绝大多数村。在这个国土面积2009平方公里有着34.8万人口的典型山区农业县扎下根、沉下心。通过请教专家,与乡镇干部、技术人员等一同谋划,结合乡镇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形成“山葵种植+畜牧养殖”的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在海拔1800-2500米的山区种植山葵;在低海拔的怒江热区种植特色牧草,以优质牧草带动高品质畜牧养殖产业发展。通过申请西安交大专项资金扶持和邀请专家讲授种植和养殖技术,成立以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的专业合作社,探索建立仁和镇山葵种植和太平镇牧草种植与配套养殖试验两个特色基地。

以仁和镇杨家山山葵种植基地为示范,不断带动群众,扩大规模。截止目前,仁和镇种植山葵面积近100亩,带动老麦乡种植山葵400余亩,施甸种植的山葵质量好,品质高,得到市场追捧,甚至出口到韩国、日本等国家。此外还充分利用山葵的茎叶,开发山葵腌菜,提高产业效益。目前施甸已有山葵专门加工企业一家。山葵的每亩年均产值达0.7万元以上,实现种植户户均增收2500元以上,有力促进了高海拔山区的产业增效、农户增收。

以太平镇为牧草种植与配套养殖试验区,试种高品质高蛋白含量牧草10余亩,并作为种苗基地进行培育、技术推广和养殖试验,在大坪子村建成牧草种植和养殖试验区。在万兴乡与香港小母牛基金会紧密合作引入1300万元开展母牛养殖计划。通过专家指导等方式成功掌握饲草种植技术;初步喂养试验显示,每亩牧草可供养5-8头牛,有望节约土地资源和成本、解决饲草短缺问题,增加村集体经济,在太平镇牧草基地就近新建青储料加工厂,促进草料充实和储备,完成牛场建设。建成牛舍3幢,养殖规模最高可达300头,共同推动太平镇和万兴乡的种养殖产业更新,为农民致富、集体增收、产业振兴赋能,探索可行的产业发展路径。

乡村治理促提升

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对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他将西安交大的资源和智慧优势与施甸县域基层社会治理需求精准对接,建设施甸县新型智慧综治中心,建成万兴乡法治文化广场和青少年法治宣传基地,以“智动力”激发“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形成乡村治理新局面。

通过对施甸县的地形进行分析,施甸县属于南北长、东西窄,南部离县城较远,最远的旧城离县城需近2小时车程。推进偏远地区的治理问题,首先要构建农村治理新体系的硬件设施、利用高空瞭望系统打造新型智慧综治中心。在万兴乡建设南片智慧综治中心、偏远旧城乡建设南片智慧综治副中心,甸阳镇文物社区打造县城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等,形成县域内综治体系。整合网格化管理平台、社会矛盾多元化解中心、雪亮工程平台,整合接入社会监控探头和视频监控,赋能升级,以人工智能指导和预判(人脸车牌识别、人群异常聚集预警、轨迹追踪等算法叠加),打造综治中心为“聪明大脑”,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智慧化。

建成万兴乡法治文化广场和青少年法治宣传基地,通过法治前置发挥其作为乡村治理体系的关键环节。以法治文化广场和法治宣传基地为载体,深入推进和加强法治教育,提高法治观念,增强全镇人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意识。紧扣春节、“12.4国家宪法日”、“6.26国际禁毒日”等重要节点,开展以宪法、青少年法治、道德、禁毒、交通安全、反邪教、扫黑除恶等宣传内容,构建学法普法守法的浓厚氛围。

加强德治教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精神动力。以万兴乡为试点,传承和弘扬“西迁精神”和“杨善洲精神”,加强融合发展,让“西迁精神”和“杨善洲精神”走进校园,绽放光芒。把德育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加强群众道德教化,增加校园德育工作,采取“小手拉大手”的方式,发挥少年儿童带动家庭、辐射社会的重要作用,弘扬提升社会道德意识。

强化自治引导,激发基层自治内生动力。建设爱心超市,推行“村民积分制管理”。强化培育以村干部、人民调解员、综治维稳员为重点的“法治带头人”。规范自治组织引导公序良俗,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推进和规范基层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调解委员会等自我管理评议机制建设,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定期开展家庭风险评估,组织相应工作人员提前做好风险化解。对出现的矛盾纠纷通过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称为“矛盾不上交、化解在基层”的关键环节。

教育帮扶强根基

作为来自高校的扶贫干部,辛敏行特别关心施甸的教育问题。施甸一中搬迁到新校址后,校园文化内容较为缺乏。针对这一现象,他积极与西安交大校办对接,筹措专项资金补齐施甸一中的校园文化内容。目前校园的文化氛围大有改观,校史馆也在有条不紊地建设中,初步形成“以艺术音乐为特色、以阅读为抓手、以高质量全面发展为目标”的书香校园文化氛围。同时辛敏行与交大基金会、附属中学、图书馆等单位紧密联系、积极对接,为施甸困难学子争取助学金和奖励金,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施甸一中是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定点支教学校,他经常与校团委、研支团等沟通交流,了解施甸学子的学习薄弱环节,开展专门补强措施。同时利用支教团的学生的专业和学识,协调他们到幸福社区和乌邑社区去为小学生们开展英语补课、专题辅导和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联系交大“微光支教团”,为留守儿童提供线上支教活动,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提升了学习成绩。同时协调联系学校让施甸的雷打树小学和施甸一中学生到西安交大去参加暑期夏令营,多数孩子都是第一次走出施甸、走近西安、走入西安交大,开阔了山区孩子们的眼界。

在西安交大帮扶建设的仁和镇青少年劳动教育,带领支教团8名研究生,与西安交大的李强教授团队一起建设劳动基地—智慧试验田。这样在学生开展劳动的教育的时候,开展智慧农业相关技术知识的宣传和讲解,提升学生对于智慧农业技术的认知。

施甸县是一个劳动力输出大县,大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其子女便成了留守青少年。由于家庭教育较少和成人社会的不良影响,留守青少年出现了一些严重问题,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协调西安交大先后投入专项资金施甸县城和仁和镇多所学校建成心理咨询室。购置心理健康专门设施设备,装潢心理咨询接待室、沙盘游戏室、宣泄室、音乐放松室、团体心理辅导室、钢琴音乐放松室,为儿童心理咨询和抚慰提供专门场所和宣泄设施,利用西安交通大学在心理健康与教育方面的优势和资源,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有利于培育青少年健康的心理,为青少年儿童健康成功提供保障和帮助。

在上述工作之外,辛敏行积极与学校组织部、附属医院、附属中学、医学部、药学院、工会、招生办、科研院、社科处、干部培训基地、继续教育学院等二级单位积极对接,多方筹措资金,引入优质医疗资源和新教学理念,争取招商引资等助力施甸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他的很多帮扶故事都令人感动和敬佩。他只是西安交大在施甸10年帮扶支援干部中的普通一员,很多帮扶工作也只是整体帮扶计划中的一个环节,但是在施甸的每一天,他都以西迁精神和杨善洲精神为指引,在平凡工作中书写交大人的“艰苦奋斗、担当作为”,展现交大人的精神风貌,展现新时代的帮扶干部风采,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在“善洲故里”续写交大人的奋斗故事。